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改”受益面日益扩大 有效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7-31 07:44:09

摘要:据记者了解,周平昌是一级残疾,她的儿媳妇是二级残疾,行动不便。此前的厕所只是一个用茅草搭起来的简易围栏,赶上下雨,上厕所成了她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如今,厕所成了家里最崭新、最便捷、最亮堂的地方了。

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改”受益面日益扩大  有效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经历了近一个月的“连阴雨”模式后,贵州终于进入了多云少雨的时段。

“现在下雨我也不怕摔跤了,也不怕上厕所淋雨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我82岁了,如果没有党,我早就死喽!残联帮我家修了和城里一模一样的无障碍厕所,门口地面也给换成了水泥地,下雨后再也不用担心会滑倒摔跤了,这在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啊!”贵州省铜仁市国荣乡的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周平昌老人拄着拐杖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笑得合不拢嘴。

据记者了解,周平昌是一级残疾,她的儿媳妇是二级残疾,行动不便。此前的厕所只是一个用茅草搭起来的简易围栏,赶上下雨,上厕所成了她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如今,厕所成了家里最崭新、最便捷、最亮堂的地方了。

残疾人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最多的国家,平均每6个家庭就有1个残疾人,为残疾人特别是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不仅能方便他们的生活起居,提高生活质量,也可以解放他们的家庭成员,这是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保障特殊需求群体融合共享社会生活的重要前提条件。

“十三五”以来,中国残联将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作为工作重点部署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实现脱贫第一步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一件大事。

残疾人对在家庭生活中无障碍地做家务、洗浴、使用卫生间、与他人沟通,有着迫切的需求。为残疾人特别是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不仅能方便他们的生活起居,提高生活质量,还能解放原本被占用的家庭劳动力,改善残疾人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助力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

“对于一个重度残疾人而言,无障碍家庭改造不单单是一个环境的改造,更是一个自信心的建立。只有家里的生活做到自理、行动自如,才敢走出去;只有走出去了,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才有可能有收入;有了收入,才可以进一步进行康复,最终做到自尊、自爱、自强。”北京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主任唐占鑫因脊椎损伤导致下半身瘫痪,她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是重度残疾人实现脱贫的第一步。

据记者了解,唐占鑫是长江商学院建校以来的第一位轮椅学员,她创办的“希望之家”帮助无数因后天意外造成脊髓损伤的伤友进行“生活重建”回归社会的经历。

显而易见,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是脱贫路径中的关键一环,相关内容也被我国纳入国家法规、规划、政策。

2016年,国务院《“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提出“切实加大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力度”。同年,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等26个部门和单位印发《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有效扩大”“加大对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的扶持力度,在制定和实施搬迁规划中同步做好家庭无障碍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加快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实施进度,在危房改造中同步做好无障碍改造”的目标和措施。

2017年,为了规范工作程序和内容,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技术指导支持,中国残联下发了《关于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的通知》。

同年9月,中国残联张海迪主席在全国政协第22次议政性常委会上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问题》的书面发言,提出将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纳入精准扶贫目标,加大改造资金投入,提升改造内容和技术水平的建议。

据记者了解,仅仅“十三五”期间,中国残联便向财政部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补贴资金8.33亿元,约为23.8万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约为“十二五”的三倍。

据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动态更新数据统计,2016—2019年,全国共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435万人,其中包括55万贫困重度残疾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率从2017年的9.6%到2019年的40.7%。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综合评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为“好”。

制定实施残疾人家改标准

多年来,中国残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社会各方一直致力于推动全国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从残疾人的轮椅“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家庭内外折射出了许许多多无障碍的“影子”。

不过,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仍然表示,针对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的改造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首先,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需求迫切、量大面广。其次,改造项目和水平不高。由于受资金等客观条件限制,现有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项目还仅限于修建坡道、加装扶手等简易改造,改造标准偏低、水平不高,改造项目与残疾人的实际需求与期盼差距较大。

唐占鑫同样表示,当前仍有大量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活动因缺少对残疾人个性特征的关注、监管施工不严等原因,致使有些改造活动偏离无障碍设计的初衷,有的甚至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

就此,2017年,中国残联下发了《关于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的通知》,制定实施了《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工作原则、内容和保障措施;组织编写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服务承接机构准入标准(试行)》《政府购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服务规范(试行)》《政府购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服务评价标准(试行)》,为各地开展改造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编辑《地方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成果及案例》,汇集27个省市成果经验。

据记者了解,南皮县“量身定制”的家庭无障碍改造,体现了差异化设计以求无障碍辅助效果的最大化。

“我终于不用爬着出家门了。”这是南皮县潞灌乡东唐家务村的小迪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此时,这位而立之年的汉子已热泪盈眶了。9年前,小迪因意外事故造成脊髓损伤,下身瘫痪,需常年与轮椅相伴,原本可以一步跨过的水泥台阶变成了走出家门的绊脚石。

如今,家门口的两级台阶被改造成长4米、宽2米的水泥坡道;厨房安装了不锈钢移动式低位灶台以及4排扶手。整个居家环境没有了障碍,小迪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我可以坐轮椅去烧水做饭,还能在家焊接小型变压器,多干几份赚钱的零活,这日子更有盼头了。”小迪很有信心地说。

家庭无障碍改造是细节的优化。住宅改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与残疾人的生活保持契合,在细节的处理上用心用情,见微知著,最大化地体现安全、实用、便利,处处彰显对残疾人的关怀。

进一步扩大重度残疾人家改受益面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虽然疫情当前,但工作力度未减。

2020年3月,中国残联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的通知》。4月,召开十省区残联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视频督导会,继续加大对地方督导力度。

7月15日,中国残联与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健康委、银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全国老龄办8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将残疾老年人作为家庭无障碍改造重点支持和补助对象,这对于扩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受益面、推动建立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中国残联要求,各省区市出台了推进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政策文件,其中河北、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甘肃等24个省区市为省委省政府办或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或省残联与住建、民政、扶贫办、财政等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文件层级高,实施力度大;一些地方通过将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纳入脱贫攻坚大局、争取财政加大资金投入等多种措施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河南省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已累计为21.4万余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河南省驻马店市、信阳市、平顶山市、山东省滕州市、陕西省子长市、江西省兴国县、河北省南皮县等建档立卡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也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显而易见,我国针对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成绩斐然,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针对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中国残联维权部周建主任表示,中国残联将进一步指导各地加大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力度:一是力争8月底前完成2020年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任务,切实满足贫困残疾人改善家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其他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状况、需求与居住环境,增加投入,提高改造标准,提升改造水平。二是各省级残联要加大本地改造工作评估检查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督导,发挥监督评估工作的正向激励作用,既关注评估数量,又关注质量效果,确保改造发挥效益;要加强资金监管,确保全过程各环节公正透明。三是要切实落实民政部、中国残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整合资源,形成残疾人、老年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合力;结合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开展,认真总结“十三五”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成效和经验做法,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探索建立残联、民政、老龄、财政等多部门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