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消费级基因检测生意经:免费背后的数据“护城河”

作者:崔笑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8-30 19:38:48

摘要:这种“免费”的模式在中国屡见不鲜,很多互联网企业在初期都会为用户提供大量补贴,持续烧钱与对手抗衡。但在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23魔方是全球首家推出“免费”模式的公司。

消费级基因检测生意经:免费背后的数据“护城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崔笑天 北京报道

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已经进入新一轮竞争,行业洗牌加速,赛道稍显拥挤。

今年6月,《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消费级基因检测头部公司23魔方的公众号针对祖源项目推出了“0元测”活动,老用户可以邀请好友免费测基因,新用户也可以免费体验。

这种“免费”的模式在中国屡见不鲜,很多互联网企业在初期都会为用户提供大量补贴,持续烧钱与对手抗衡。但在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23魔方是全球首家推出“免费”模式的公司。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23魔方此举意在聚集大量的潜在付费用户,同时迅速积累用户样本量,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抢先构建数据“护城河”。

23魔方方面对本报记者表示,“0元测”活动推出至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产生的成本压力在公司的可控范围内,该活动会持续进行下去。

“0元购”背后的数据生意

继6月推出祖源板块“0元测”后,7月份,23魔方将“0元测”的内容进行了扩充,从最初的祖源板块推广到祖源、遗传风险、遗传特质、营养需求和药物反应5个板块的15项内容。

据了解,23魔方会为“0元测”的用户提供标准版的百余项基因检测,用户在查看“0元测”的结果后,若有兴趣,可以选择付费解锁其余的板块。

23魔方方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0元测”活动至今已经推出2个月,效果很好。为用户免费提供全套的基因检测不会增加成本,一方面由于23魔方使用定制的基因芯片,只检测1项与检测100项所花费的成本相同;另一方面,此前23魔方普遍通过定向投放互联网广告获客,随着互联网红利越来越小,获客成本越来越高,23魔方也在积极探索商业模式上的转型与创新。公司曾做过测算,通过“0元测”这种免费模式获客的成本相比之下基本可控。

这种方式不仅为23魔方聚集了大量的潜在付费用户,也会使其迅速积累大量用户数据。

对于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而言,数据相当于“护城河”,是最高的壁垒。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数据之后,公司才能逐步将其变现。据了解,美国两家头部公司23andMe、Ancestry都是在积累了百万级的用户数据后才顺利盈利。Ancestry深耕祖源生意,23andMe则选择与相关协会及辉瑞等药企合作。

23魔方方面对本报记者表示,公司已经积累了近50万用户的数据。但是这个数据量还远远不够。当数据量达到千万级别时,23魔方才会考虑使用这些数据。

达到这个数据量并非不切实际。2015年,刚刚成立的23魔方积累了1000多份用户数据;201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万多份;2017年,用户数据接近9万份;2018年达到30多万;截止至今,用户数据已经接近50万份。从0到1很难,但达到1后,后续的用户积累会越来越容易,呈现爆发式增长。

据了解,美国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已经非常成熟,两家头部公司占据了90%的市场,中国目前仍有多家头部公司,未来,随着资本与大型药企的进入,行业洗牌将继续。

从“娱乐至死”到疾病预防

曾经,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产品过于娱乐化,噱头五花八门,真正对消费者有帮助的却很少。比如天赋基因、基因相亲、抗雾霾基因等,一度引起媒体发文质疑消费级基因检测背离关注用户健康的初心,沦为“科学算命”。

但是随着头部公司地位逐渐稳固、成本不断降低,越来越多涉及疾病预防的产品将被推向市场,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正在经历从“有趣”到“既有趣又有用”的升级。

比如今年4月份成立的“Circle圆基因”,就是主打疾病预防这张牌。与大部分公司采用的芯片技术不同,圆基因全线产品采用了WES(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外显子部分的基因能够涵盖85%与疾病相关的突变。因此,WES技术在进行疾病风险检测时非常有优势,也被广泛用于临床领域。

对此,某业内人士表示,主打疾病预防的全基因组测序和WES技术是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对大部分基因检测公司来说,时机尚未成熟。一是成本还没有降下来,圆基因有投资方贝瑞基因的技术支持,因此可以把产品价格压缩到千元左右,但是对其余公司来说,WES技术产生的成本仍然较高,芯片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二是目前学界对位点的认知还不够,WES技术能检测到的数据很多,但是其中有一部分数据到底有没有价值,科研还没有跟上,消费者现在为这些数据付费为时尚早。

但毋庸置疑的是,主打疾病预防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有着光明的前景,也契合了基因检测技术推广的初衷。这些产品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公司可以通过用户健康管理服务实现盈利,比如聘请营养师、私人医生等专业人士为用户提供健康指导、帮助保险公司干预参保行为、与医美机构合作推广化妆品、保健品等。

消费级基因检测在中国的潜在市场很大。一组中美对比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有30万美国人接受了基因检测,市场渗透率是0.1%;2018年,美国接受基因检测的人数就达到了2500万人,渗透率达到了7.5%,六年的时间用户数量翻了几十倍。而中国2017年接受基因检测的人数只有30万,预测到2023年,也是六年的时间,会有5000万人接受基因检测,渗透率将达到3.5%。

目前,资本仍比较看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以几家头部公司为例,23魔方的投资方有软银中国、经纬中国;圆基因由贝瑞基因和香港基因检测公司Prenetics联合投资;华大集团也参投了微基因的B轮融资。

现在,这些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似乎是用户教育。由于行业的认知门槛非常高,要让一位用户觉得基因检测是有必要的,并且他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才会去购买相关产品。据了解,美国两家头部公司23andMe、Ancestry每年花在教育市场上的费用都达到了2亿美元,他们具有雄厚的资金背景,这令中国的公司显得捉襟见肘。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