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减持,人形机器人板块继续调整,投资机会在哪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3-31 21:03:28
人形机器人板块走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帅可聪 见习记者 胡振明 北京报道
3月31日,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继续调整,东方财富“人形机器人”板块盘中最大跌幅达5.23%;截至收盘,板块整体下跌2.34%,多数成分股下跌。
人形机器人概念股近期虽然出现回落调整,但市场对其关注热度不减,宇树科技王兴兴、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发表的对人形机器人的观点常见于各媒体和社交平台,被投资者热切关注。差不多同时,多家“人形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发布了大股东或董事、高管减持公司股份的相关公告。专业人士认为,板块进入调整阶段不改长期趋势,人形机器人概念仍有不少可以关注的投资机会。
高位减持套现
随着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的一路上涨,各成分股的股价已经涨高。3月份,一些公司的大股东或董事、高管出手减持股票套现。
比如,3月27日博众精工(688097.SH)发布了《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权益变触及1%的提示性公告》,其股东苏州众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苏州众二”)是持股5%以上股东;在2025年3月10日至3月26日期间,苏州众二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930.6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2.084%。本次减持完成后,苏州众二仍持有12118.65万股,持股比例为27.132%
记者发现,在苏州众二本次减持股份期间,博众精工股价正是跳空上涨接着回调的期间。
此外,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被东方财富纳入“人形机器人”板块中的多只成分股公司在近期也发布了大股东减持的相关公告。
例如,麦迪科技(603990.SH)于3月26日公告,其股东傅洪于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3月25日期间已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74.98万股,减持总金额为1072万元。
鸣志电器(603728.SH)于3月21日公告,其股东新永恒公司(下称“新永恒”)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累计减持559.13万股,减持后的持股数量为2094.41万股,持股比例降至5.0000%。新永恒在减持期间累计减持总金额为3.55亿元。
新兴装备(002933.SZ)于3月8日公告,公司副总经理郎安中于2025年2月26日至3月6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75000股,减持均价为38.01元/股。在此之前,2月20日,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向子琦减持96000股,减持均价为35.17元/股。
此外还有,绿的谐波(688017.SH)发布《董事集中竞价减持股份计划公告》,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谦计划于2025年3月11日至6月10日减持不超过45万股。
五洲新春(603667.SH)发布股东减持股份计划,其股东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钢股份”)计划减持不超过160.06万股,这是南钢股份持有五洲新春的全部股份。
博实股份(002698.SZ)于3月20日公告,其股东联创未来(武汉)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拟减持不超过3067.68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
北京格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可兴接受了《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他认为,大股东减持主要是因为股价都涨高了,价格都已经这么贵了,作为大股东来说,他们这个时候减持套现的动力就大了。
机构预测投资机会
进入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概念持续火热。根据东方财富“人形机器人”板块的数据,该板块指数从年初的950点左右一路上涨至1600点,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对于近期的回调,张可兴认为,人形机器人板块股价回调有很多原因,大股东减持、一些机构资金跑路都会造成股价下跌;另外,最近的消息面上出现了对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商业化的一些担忧言论。他指出,此前把股价炒得太高了,基本上已经透支了对未来业绩和价值的预期。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的这波调整不改变长期的趋势,还是要关注产业发展的大方向;虽然个别大股东的减持可能对股票价格短期形成比较大的压力,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但从整体来看,这个产业发展仍然是比较大的机会。
近日,上海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已经成为国内外确定性较高的应用趋势,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期。
中航证券研报认为,2025年人形机器人正式进入量产元年,开年特斯拉、Figure、英伟达、宇树等好消息不断,软件端持续进化、各家产能规划愈发清晰,产业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阶段;在产业大趋势启动时刻,可以关注特斯拉链、华为链、宇树链、Figure链等国内外头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同时,在国开证券研报中可以看到,由于核心零部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尚未得到市场充分验证,产业链供应链仍处于持续构建中,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创新及国产化是我国人形机器人量产的重要保障,将为人形机器人产品在性能、成本、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逐步提速,国产零部件厂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张可兴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机器人概念股票未来的走势可能会有所分化,短期的调整可能都会趋向于同涨同跌,但未来机器人行业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趋势,先是To B端可能更容易落地,To C端确实需要时间,没有那么容易马上就能获得很高的市场化或量产。
杨德龙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还指出,如果你不知道人形机器人的哪家公司会做大,那么通过买基金,分散投资到二十家左右的细分行业龙头上就是比较好的策略,“我管理的前海开源基金就是通过布局一篮子人形机器人的细分行业龙头来实现长期的投资回报”。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