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正文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刘汉元代表:“新三样”产业链未来可撬动50-100万亿元走出国门|两会声音

作者:李佳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3-05 19:54:54

摘要:刘汉元围绕加大力度支持我国“新三样”产业链出海,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刘汉元代表:“新三样”产业链未来可撬动50-100万亿元走出国门|两会声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佳佳 李未来 两会报道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实现了从一路追赶到齐头并进、到全面超越的华丽转身。

3月3日,记者了解到,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将围绕加大力度支持我国“新三样”产业链出海,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未来20年,可再生能源有望替代房地产,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强劲引擎。”刘汉元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他指出,随着“新三样”产业链出海,预计未来二三十年可撬动50-100万亿人民币走出国门,有力支撑其成为与美元比肩的全球货币。

刘汉元建议,“政府积极引导,加大政策驱动力度,推动中国‘新三样’产品走出去、产线走出去、技术走出去、人才走出去、服务走出去、EPC走出去,全产业链集体走出去,有力支撑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预计光伏将成第一大电源

近年来,中国的光储产业为全球能源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光伏产业占据了全球85%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的高纯晶硅、硅片产能占全球的比重超过95%,电池超过90%,组件超过85%,且自动化、智能化及产品质量等各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从制造成本看,中国光伏制造成本全球最低。近十年来,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全球范围内光伏发电成本降到了1到2毛每千瓦时,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从能源投入产出看,制造光伏系统全过程消耗的电力,在电站建成后半年内即可全部收回,整个生命周期回报的电力是投入的50倍到100倍,是典型的“小能源”换“大能源”产业。从减排效果看,制造光伏系统每产生1吨碳排放,系统建成发电后每年可减排20吨以上,整个生命周期减排500吨以上。

实际上,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锂电池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锂电池储能的度电成本已降到大约3毛钱每千瓦时,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4年9月份已超过53%,未来两三年可能达到80%以上。

刘汉元认为,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装机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已成为我国装机量第二大电源,预计明年、最晚后年将成为我国第一大电源,并逐步成为主力电源。

刘汉元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他建议政府积极引导,加大政策驱动力度,推动中国“新三样”产品走出去、产线走出去、技术走出去、人才走出去、服务走出去、EPC走出去,全产业链集体走出去,有力支撑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刘汉元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力度可以大一点,步子可以快一点,大家认识可以齐一点,做得更好更多一点。

另一方面,他建议进一步加快扩大国内光伏装机应用规模,满足实现“3060”目标所需的发展速度。建议加大政策措施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和加快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应用,扩大装机规模,同时兼顾其他能源的发展,有力支撑我国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尊重知识产权

历史上,我国电网呈现出“重发轻送”的特点,过去为“集中发、集中送”建立的电网和传统的“源随荷动”模式已不能适应大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问题,导致电网的安全运行风险增大。此外,我国电网的建设也显著滞后于可再生能源发展,输配电环节的诸多问题使得消纳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我国能源转型,阻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主要瓶颈。

今年两会,刘汉元还将围绕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这一方面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建议加快特高压外送通道及跨省跨区通道建设。二是建议大力支持“源网荷储”项目发展,出台政策鼓励智能微网、虚拟电厂等新型示范项目的投资建设。三是建议加快打造我国综合储能体系,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四是建议用AI为新型电力系统赋能。加强跨领域合作与创新,推动AI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知识产权方面,刘汉元对记者表示,要积极地保护创新,尊重专利和知识产权,行业内要形成一种相互协同、彼此理解,并尊重良性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氛围。谈及如何提高积极性,刘汉元认为,可在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中,给予相关团队、企业和组织回收成本并获取收益的机会,使其抢占发展先机,从而形成相互支撑、相互激励的发展动力。不过,他也提到,非善意的专利纠纷,可能会消耗过多资源,不利于中国光伏产业在国内外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