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蓝海崛起!人工智能赋能银发经济,“AI+养老”等全新业态涌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北京报道
当前,“医、养、康、文、旅、金”等相关产业通过业态创新打破传统边界,催生出如“医疗+地产”“非遗+康旅”“AI+养老”等全新业态,成为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大模型的横空出世引领新一波智能化浪潮,人工智能技术迎来爆发式发展,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和生成能力为科技与养老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劲动力。
“目前银发经济中大模型的应用主要是线上平台去实现大模型的数据对接,同时在实体产品层面,可能也会拥有一定的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类似于机械狗或者康复机器人等产品的智能水平呈现持续提升的态势。未来通过与DeepSeek等先进的大模型合作,能进一步提升相关产品智能水平,如实现为健康监测设备提供智能的康复方案或者是生活方案的效果。”26日,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郭永喆在赛迪顾问召开的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系列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银发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达到3.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22%,五年内提升了4个百分点,“规模大、速度快”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征。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增进老年人福祉,发展银发经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事实上,党中央近年来高度重视银发经济发展,从顶层设计到专项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银发经济大步向前。
2024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首次将“银发经济”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完善金融支持银发经济的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扩大银发经济经营主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信贷投放。
时至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月印发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有效衔接社会保障体系、健康支撑体系,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随后,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围绕增加银发旅游列车服务供给、强化适老化设施保障、提升银发旅游列车服务水平、优化银发旅游列车发展环境四个方面部署重点任务。
不难看出,在政策的助推下,银发经济市场发展潜力无限。数据显示,2020年——2024 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从5.7万亿元增长到8.3万亿元,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其中,2024年在政策引领及需求拉动的双重影响下,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增速迅速提高至16.9%,发展势头迅猛。
赛迪银发经济研究团队预计,到2030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经济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此情况下,相关银发企业亦如雨后春笋般加速涌现。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银发经济相关企业超35.1万家。其中,2024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超7.1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十年间,银发经济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
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智能养老机器人、远程医疗诊断、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将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养老服务。
赛迪银发经济研究团队认为,人工智能与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为破解人口老龄化社会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推动养老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
但不容忽视的是,银发经济当下仍面临着前沿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
具体而言,在核心技术缺失方面,如高端康辅器具、养老机器人等前沿产品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仍然有待提升。与此同时,智能化水平低。现有养老设备功能单一,智能化程度仍不高,如大部分健康监测设备仅能记录数据,无法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
另外,研发投入不足。国内相关企业研发投入远低于国际水平,如2024年国内康辅器具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仅为5%,而国际巨头如飞利浦、欧姆龙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5%。
因此,为了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更好赋能银发经济,在推动科技与养老的深度融合上仍需持续发力。
“当前银发经济和数据技术的结合主要体现在线上平台的建立,北京最近已经建立了线上养老服务的平台,通过整合相关的服务内容来实现银发经济相关的服务的高效供给。我们认为,银发经济未来可能会通过结合DeepSeek等大模型来进一步增强线上平台的智能化。同时,线下产品也会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的发展,实现产品的物联网效果,推动养老服务全领域的供给效能提升。我们建议,通过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带来的效率优势,去进一步尝试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和数据服务的输入技术的融合,探索全新发展模式。”郭永喆对本报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