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刘文奎: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须打破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模式|聚焦2024(第四届)华夏公益论坛

作者:卢梦雪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12-29 08:57:26

摘要:刘文奎感慨地说:“经过实践验证,甘达村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堪称‘打开乡村可持续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多年来的坚持与付出终于换来回报,通过合作社整合全村资源,大力发展村办经济,到2023年,甘达村合作社的流水额达到了1900万元,净利润272.30万元,村民分红63.6万元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刘文奎: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须打破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模式|聚焦2024(第四届)华夏公益论坛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梦雪 北京报道

12月28日,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2024(第四届)华夏公益论坛在北京隆重启幕,主题为“公益照耀中国”。

据记者了解,这已是华夏公益论坛走过的第四个年头,通过这个平台,大家认识了很多坚守的公益人、听到了很多温暖的公益故事、汇聚了很多公益力量……经过前三届的举办,华夏公益论坛已形成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影响力。

在本届华夏公益论坛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作了《坚持,就会改变!——我们的乡村发展探索之路》的主题演讲,并介绍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与探索实践。

1989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成立,这就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前身。2022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任务胜利完成,中国扶贫基金会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下称“基金会”)。

刘文奎介绍,早在2000年左右,基金会就意识到传统的“送钱送物送温暖”社会扶贫模式存在局限性,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的整体面貌。于是,基金会开始转变思路,尝试以村庄为试点,集中投入各类资源,探索一条能够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2004 年,基金会在四川大凉山地区的五个村庄启动了首个乡村可持续发展扶贫项目试点。在为期三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涵盖了改造人畜混居房屋、修建桥梁道路、改善公共卫生、助力村民发展畜牧养殖以增加收入以及传统文化保护等20多个子项目,涉及乡村发展的多个方面。然而,该项目最终却被相关专家评价为 “不可持续”。

“经过深刻反思,我们发现项目资金主要集中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而对产业发展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使他们认识到,产业发展是乡村实现可持续收入的关键所在,若产业无法兴起,村庄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那么所有投入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刘文奎表示,就是在这样的认知下,项目开始了第二次尝试——民乐村项目。

但遗憾的是,虽然民乐村项目通过成立股份合作社的形式期望带动村民增收,但由于合作方未能获得村民的充分信任,导致合作社投资的两个项目先后以失败告终。尽管遭遇挫折,基金会也从这次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即贫困乡村在发展产业时,“能人”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必须选拔出村里最具能力和威望的人,由他们带领村民共同发展产业,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

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基金会启动了甘达村项目。此次项目通过组建运输队参与玉树灾后重建,取得了显著成效,让基金会首次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刘文奎感慨地说:“经过实践验证,甘达村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堪称‘打开乡村可持续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多年来的坚持与付出终于换来回报,通过合作社整合全村资源,大力发展村办经济,到2023年,甘达村合作社的流水额达到了1900万元,净利润272.30万元,村民分红63.6万元。目前,甘达村的集体资产已达2700万元,成为了玉树地区经济实力排名第二的村庄。如今,甘达村项目的成功模式已经在全国近300个村庄落地生根,为众多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刘文奎总结道,通过多年来在乡村发展领域的实践探索,基金会深刻认识到这把 “打开乡村可持续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其一,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趋势来制定乡村发展策略和产业规划。其二,要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价值,从而与市场形成等价交换,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打破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模式,积极建设合作社,将村里的 “能人” 选拔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增收致富,以此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